万里长城的历史简介(中国万里长城的历史简介)
本文目录一览:
- 1、长城的历史简介,越简越好
- 2、万里长城的历史简介?
- 3、长城的历史简介和资料?
- 4、万里长城的历史
长城的历史简介,越简越好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
其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扩展资料
象征意义
万里长城自构筑的那天起,就成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象征,2000多年来,任何人都没有能从认识上割裂万里长城,因而也就无法割裂中华民族。
长城对中国人来说,是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意志和力量。《义勇军进行曲》的长期传唱,使长城在人们心目中已升华为勤劳、智慧、百折不挠、众志成城、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和意志,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热情。
扩展资料
百度百科-长城
万里长城的历史简介?
长城,这个熟悉的词汇,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这简短的两个字中所蕴含的含义。虽然在当今世界,“长城”不止一处,如英国的哈德良长城,伊朗的戈尔干长城乃至如今的“特朗普长城”,都算是绵延的城墙。但是我们这里特指的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至今仍然横亘在祖国的大川大河之间的历史瑰宝:中国长城。
北京的八达岭长城,如今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自古以来,就经常面临着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的威胁,如东胡、月氏、犬戎等,这些游牧民族在遇到衣食不足的时候就会屡屡向南侵犯。为此,在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城墙就已经开始修建。《诗经•小雅•出车》中记载:“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于襄。”
长城的城垛,尽管饱经千年风霜,但仍具雄关之魄
城墙除了起到抵挡北夷以外,还有着防止其他诸侯国进攻的作用,这其中最早开始兴建长城的便是齐国,齐长城长达500余公里。在齐长城表现出出色的防御作用之后,各诸侯国竞相建造:赵武灵王所筑长城,起自代国,终于高阙,史称“赵北长城”。秦在陇西、北地、上郡等地筑造长城以拒胡。燕国的长城,西起河北造阳,东至襄平郡。另外的,中山国、魏国也都有自己的城防建造。
【秦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的国家。始皇帝除了统一各国度量衡、货币、修建栈道、修水渠外,最令后世惊叹的便是万里长城的修筑了。人们提到万里长城的时候,往往把它同秦始皇的名字以及秦长城联系起来,可见秦朝长城的名气之响。
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延辽东
秦始皇修建长城的目的也是为了使帝国对抗来自北方的匈奴人入侵,由于秦朝疆域空前的大,需要修建的长城规模也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规模无可比拟。所以秦朝频繁征召大量劳动力,强迫他们修建城墙。这些奴隶一般的苦力不但要干繁重的体力活,还要面临着监工的无情鞭笞:很多人都死在修建长城的工程中。之后的几个世纪,大多数古老的城墙都被侵蚀掉了,只有少部分保留到了今天。
由于秦的暴虐无度,秦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然而虽然秦朝命短,但是修建的长城却能保留下来。后来的汉朝,重建或扩建了长城的一部分,以用来抵御北方侵略者。“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恐怕就是最好的见证吧。
【明长城】
之后的汉、南北朝、唐朝除了对原有的秦长城进行修补和重建以外,自身修建的长城规模并不大,直到明朝。
明长城规模示意图
明朝初期,北方鞑靼、瓦剌、北元等部多番南侵,为此,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开始,先后进行了数十次大规模的长城建造工程。至万历皇帝时,已修建了近九千公里的坚固长城,将北夷牢牢卡死在关外。
明朝除了修建有抵御入侵的边疆“外长城”之外,还修建有“内长城”。原因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他十分担忧北京以北的城防是否有效:明朝对在长城以北领土的统治并不稳定,而且管理时间相对为短且效率不高。因此,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后,又沿太行山在山西、河北一段加建内长城作为第二道防线。此番之举,可谓高枕无忧。
明长城
明长城,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号称“天下第一雄关”的山海关了。其位于今河北秦皇岛市北,因位处燕山东侧和渤海之间,使得关外的蛮夷无法横渡长城雄关一步。
【长城的建造】
长城建造,贵在一字:“险”。“因地而建,据险制塞”便是长城建造时选址参考的因素。在险要的地块建造长城能够有效地防止大规模入侵,如果长城在平原地带修建,那么防御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同时,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修建长城,能够大大减少建筑材料,天然工事也比人工工事更加耐用。
长城的修筑工程
长城的修筑从春秋到明后期,持续了两千多年。由于各个时代的生产力、技术水平不同,历代修建的长城在构造、建筑方法及建制上都互有不同;而由于中国土地广袤,即使是同一个朝代修筑的长城,在不同地域,长城修筑的样式也不径相同。
就不同历史时期和筑城技术的发展而言,南北朝以前各朝所修的长城方式,以“以版筑模,夯实成墙”为主,隋唐时期出现了砖石结构的长城,明代长城则广泛运用了石块堆砌法、砖块堆砌法、砖石混砌的方法,从横切面之观察其长城修建的方式,提现了对几何学的充分利用,特别在陡坡上的巩固方面起了作用。
长城也从不是一堵单纯的墙,长城往往是由关隘、城墙等建筑单元相互交错构成的。越往后期,长城所含的体系就越复杂,慢慢的长城还有楼台、烽燧等建筑单元的加入,在不同区域也有着具有地区特色的建筑。
长城一景,颇具特色的楼台元素
【如今的长城】
1987年中国长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对于古代中国人。长城不仅仅是抵御入侵的物理防线,更是中国人的精神象征。延绵的长城就好比中国悠久的历史传承,见证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和变化。
刻印在武警部队臂章上的长城
长城除了面临风雨洗礼,岁月刻蚀,还会受到人为的破坏。近些年,中央逐渐加大修缮、保护长城的经费开销。长城作为中国之魂、华夏脊梁,理应受到保护,让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观赏到它的恢弘气势和沧桑内涵。
【长城轶闻】
1754年,英国历史学家威廉斯图克利在一封信中写道:“只有长达数千英里长的中国长城才能超过哈德良长城的规模,它在地球上的规模,甚至可以在月球上看到。”这给世界另一端的中国人一个误解:“长城规模之大,甚至可以在太空中得以看见。”
2003年,中国发射神舟五号飞船,搭载着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来到太空:中国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在几年后的一次节目中,主持人问及杨利伟是否能在太空中看到长城时候,杨利伟明确的表示:“不能。”
事实上,长城最大宽度是9.1米,这个宽度一些高速公路都可以轻松地超越,只有在高分辨率的卫星观测下,长城才能1米分辨率以下的照片中得以一窥其本来面貌。
10米分辨率下的长城景色,长城出现在画面的左下到右上
长城,静如巍峨高山,古如东流大江,映射出我们中华民族浓浓的恋土故乡情和爱好和平的特性。在这21世纪,长城代表的中华民族精神,不但不显陈旧,反而历久弥新,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魅力。
作者:火火
长城的历史简介和资料?
万里长城的资料: 万里长城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东西横亘着一道绵延起伏、气势雄伟、长达一万多里的长墙。这就是被视为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迹的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防御工程它凝聚着我国古代人民的坚强毅力和高度智慧,体现了我国古代工程技术的非凡成就,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 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 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 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 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准确地说,长城不只有一座。在两千多年间,各代王朝在中国的北方修建了许多座长 城。其中,最"新"的而且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建于中国明代(1368-1644)。 明长城是一座结构庞大复杂的边防堡垒,绵延6700公里。它是世界最伟大的人工奇迹。 明长城翻山越岭,蜿蜒迂回于崇山之间。看见它人们不由肃然起敬,感叹在如此险峻 的地方使用数量如此众多而且巨大的建筑材料。长城见证了古代中原农业文明和北方游 牧民族间剑拔弩张的激烈对抗。 明代长城是人类历史上耗费人力最巨,时间最久,物资最多的建筑。这使它成为一件 最大的历史文物。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保护长城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最具挑战性的任务。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自战国时期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可以想见,没有大量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是无法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 长城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浩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和人类建筑历史的奇迹之一,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修筑长城开始,到公元16世纪的明代筑城终止,先后有20多个王朝和诸候国参与修筑长城,其中以秦、汉、明三个王朝修筑规模最大。这种用砖石砌成的城墙当时主要是为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 长城起先是分段建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原来分散各段的长城连结起来。现在世人熟知的长城修建于明代,西起甘肃的嘉峪关,经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东到河北的山海关老龙头,全长1270公里。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西北约70公里,是明长城最杰出的代表。这段城墙平均高7-8米,厚6-7米,墙顶宽4-5米,位于海拔700-800米之上,全长3741米。它像一条灰色的巨龙蜿蜒盘旋在群山峰峦间,19座敌楼点缀其间,气势雄伟。
万里长城的历史
万里长城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同时还包括后期的秦代与明代修筑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抵御相互攻击,修筑了烽火台并以城墙连接,这是真正意义上最早的长城。自此之后,历代君王都会加固增修万里长城。
秦始皇在位期间,动用近百万劳动力人工修筑长城,达到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秦长城东西横跨十个省市区,总长度达八百多万米。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万里长城,则成型于明代。它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跨越沙漠绝壁,翻过群山丘陵。即便是在科技与建筑工艺都空前发达的今天,所到之人也无不惊叹其雄伟壮观。
它象征着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守卫疆土、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也彰显着巨龙一般的中华民族勇敢坚毅、气吞山河的雄心壮志。它不仅仅是中国的古迹与象征,更是全人类的财富与骄傲。
万里长城的文化意义
在长城出现的2000多年来,以长城为中心,南北文化的交流始终没有停止过。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修建赵长城,号召国人学习“胡服骑射”,进行南北文化交流。
秦汉时期,长城南北文化进行了空前的对话与交流,在长城沿线发现的秦权、诏版,内蒙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单于和亲瓦当,还有闻名遐迩的昭君墓等,均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
在长城地区的文化带里,遗留下来众多的名胜古迹,诸如敦煌、云冈石窟、麦积山、万佛堂石窟壁画、雕塑;元代居庸关云台、金代的卢沟桥以及金中都、元大都遗址与出土的文物等,都体现了文化交流的特点,同时也记载着中华民族历史上文化的辉煌。
本文链接:https://www.ranfou.com/post/32271.html 转载需授权!
发表评论